近30种陷阱潜伏电信网络 诈骗手段花样翻新
核心提示
8月31日,公安部通报了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阶段成果。
近年来,利用手机短信、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十分突出,这种犯罪呈现怎样的特点?又该如何进行防范?
8月31日,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黄祖跃介绍,当前在社会上活跃的电信诈骗形式将近30种,有中奖诈骗、汽车退税诈骗、冒充熟人诈骗、直接汇款诈骗、电话欠费诈骗等等。
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诈骗内容竟然由专门的点子公司精心策划设计,针对不同受害群体量身定做,步步设套,让人防不胜防。
冒充电信、公安人员
“变号”术防不胜防
“猜猜我是谁”、冒充电信局、冒充领导等电信诈骗伎俩,相信大家并不陌生。
今年6月,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公安机关就打掉了一个冒充电信局、公安机关工作人员,以电话欠费为手段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团伙,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,破获电信诈骗案件4起,涉案价值近160万元。
经查,该团伙将设置捆绑浙江温州铁通号码的100余套世纪网通路由器卖给台湾犯罪嫌疑人。该路由器主叫可设置任何号码,包括电信局、邮局等部门。当被害人接听电话,按照语音提示回拨按键时,电话就会自动转接至台湾诈骗犯罪嫌疑人使用的电话上。
同时,该团伙还为台湾诈骗犯罪嫌疑人贩卖广州小灵通套卡,台湾犯罪嫌疑人通过小灵通呼叫转移和语音网关主叫设置,可以让被害人确信其是在广州市本地拨打电话。被害人将款项存入诈骗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后,犯罪嫌疑人迅速将卡内钱款通过网络或柜员机转走,最后在港澳台地区、福建厦门等地取款。
“这种变号术欺骗性极大,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。”黄祖跃表示。
黄祖跃介绍,今年6月,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,随着打击力度逐渐加强,境内外诈骗团伙纷纷躲避风头、变换手法,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:
诈骗窝点向中西部和境外转移。诈骗团伙纷纷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,诈骗窝点多设在城市高档社区商品房内。诈骗犯罪团伙呈现公司化、集团化管理。诈骗犯罪团伙组织严密,分工明确,采取组长负责制,根据业绩分成。
此外,作案手段更趋隐蔽。利用VOIP网络电话批量自动群拨电话和利用网上银行转账的情况比较突出,操作的服务器和IP地址大多在境外。
恐吓、勒索齐上阵
诈骗手段不断升级
诈骗不成,便向恐吓、勒索方向转变,目前,电信诈骗手法出现升级趋势。
今年以来,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相继发生多起电话诈骗案件。不法分子拨打事主电话,谎称事主子女替人作担保借钱,现因借款者逃走,其子女因是担保人已被绑架或控制,为了其子女的人身安全,要求事主将一定数额的赎金存入指定的银行账号。其间,骗子还模仿孩子被殴打的哭声,利用事主的惊慌心理,从而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。
此案侦破后,公安机关总结了这类案件的特点。
在作案手法上,该团伙通过在电话里编造被害人子女被绑架的虚假信息,对被害人进行恐吓、威胁的方式实施诈骗,被害人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,很容易上当受骗。为了防止被害人察觉,不法分子往往不中断与事主的通话,直到确认事主已进行转账操作。
此类案件大多发生在周一至周五上午8时至下午4时之间,其间正是银行营业时间。
在这一时间段内,不法分子能顺利使用银行卡,而且这段时间年轻人大多外出,接听电话及受到侵害的以中老年人居多。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卡通存通兑功能,异地开卡、异地取款,一旦资金进账,便利用网络将大额资金转入多张银行卡,再由同伙在不同地点提款;使用网络电话拨打电话进行诈骗,层层转接,无来电显示,追查难度大。
而且,在作案环节上,团伙操控、打电话诈骗、取钱三个环节相互独立,每个环节的骨干采取单线联系,话务员、取款人和开卡人互相不认识,且跨区域作案、跨区域取款,给案件侦破带来难度。
防范电信诈骗“三不一要”(链接)
公安机关提示广大人民群众:要提高警惕,加强自我防范,防止上当受骗。工作生活中,注意做到“三不一要”:
不轻信: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,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,都不要轻易相信,要及时挂掉电话,不回复手机短信,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。
不透露: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,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。无论什么情况,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、存款、银行卡等情况。如有疑问,可拨打110求助咨询,或向亲戚、朋友、同事核实。
不转账: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,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,绝不向陌生人汇款、转账。
要及时报案: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,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可直接拨打110,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,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。